间歇性冷漠其实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机制。当我们对身边的人或事过度共情,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会逐渐感到心力交瘁,精神上的疲惫如同潮水般将我们淹没。让自己变得心累、麻木、抑郁时,我们的身体就会发展出一种"冷漠"来保护自己。这种“冷漠”并非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,而是身体在无意识间为了保护我们的身心健康而做出的本能反应。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间歇性冷漠”。“间歇性冷漠”也是“共情疲劳”时会出现的一种典型状态。可以通俗地理解为,一个人的同理心就如同一个容量有限的容器,一旦超出原有的度,我们就会陷入共情疲劳。
当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密集地向外发散情感,而没有留足时间让新的情感分子生产时,原有的情感容器里边就会变得空空如也,造成共情失能。
现实生活中,很多人对“冷漠”这个词有一定误解,认为冷漠的人,缺乏共情能力,不利于维持人际关系。在大众普遍的认知里,热情友善、积极回应、深度共情才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,而冷漠无疑是被视为破坏人际关系的“洪水猛兽”,是社交场合中避之不及的状态。但心理学家埃尔贝斯却有不同的看法,他认为共情是人类的一种本能,而冷漠也是人类天生携带的一种心理“防御机制”,用以提醒人们规避某些麻烦,为自己节约精力,学会将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。
看起来,这是一种“自私”,但能有“自私”,才能做到真正的无私。就像生活中,有一类人不是不够热情,只是热情到不懂得提升自己,以至于用大量的时间给他人解决问题,却逐渐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有人说,一个无法哄自己开心的人,也是无法哄别人开心的,一个自己日子过不好的人,很难给他人提供有用的帮助。一个人只有先学会关爱自己,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,让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和快乐,才能拥有足够的能量去关爱和帮助他人。这种看似“自私”的行为,实际上是在为无私的付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间接性冷漠,是社交“伤害“的有效缓冲剂。
晓妍和静宜是多年好友,静宜失恋后天天找晓妍哭诉,晓妍起初耐心陪伴。但日子一长,静宜的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到晓妍的生活和工作,她感到疲惫不堪。于是,晓妍开始间歇性地不秒回消息,也不再随叫随到。起初静宜有些不满,但慢慢学会了自我调节,两人的友情也因为这次“冷漠”重新恢复了平衡。
现实生活中,很多人偶尔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,明明之前的自己十分温和,可不知道为什么在某一刻会变得格外暴躁。其实,内心承受到了极限就是答案。
每个人所能承受的负能量总是有限的,所能提供的积极情绪也是有限的,所具有的共情力更是有限的。所以高情商的人往往懂得,过度热情没有用,间歇性冷漠更有利维持人际关系,具体原因很好理解。
有人说,若想让一段关系保持健康、鲜活的状态,就需要适时地从这段关系中抽离出来,给自己一个“休息”的机会。疗养的方式,也许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思考人生,也许是给自己放个假出去旅游,也许是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电影。生活中,没有人是万能的,每个人都会感到疲惫不堪、心力交瘁的时候,只有懂得自己帮自己卸下疲惫,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展现出间歇性冷漠,给自己的内心留出足够的空间去恢复和调整,我们才能拥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更积极的心态去关爱身边的人,让彼此的关系更加和谐、美好。
间歇性冷漠,能让热情更“珍稀”。
当一个人给别人的承诺太多,给别人的热情太多时,给他人的希望越大,之后会产生的失望越多,这并不利于人际关系的维持。这就好比一杯始终保持恒温的水,人们很难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,而当水温从冰冷逐渐变得温热,这种明显的变化会让人瞬间收获满足感。有些人在和异性来往时,总喜欢从一开始就付出自己的好,并且坚持不懈地付出。但忽略了一个残酷的事实:所有付出,随着时间的推移,其价值往往会呈现递减的趋势。当后续的表现与最初的热情形成巨大反差时,对方原本炽热的心也会在这种落差中渐渐冷却。但如果自己懂得间歇性冷漠,偶尔的付出,能极大提升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。
人际交往中的道理,其实也是如此。对一个人太过热情的结果,可能是自己再付出同样的好,也不一定会被对方珍惜。对方会逐渐习惯这种付出,将其视为理所当然,从而忽视了付出背后的真心。但适度冷漠,让别人明白自己并非会无底线地迁就,让对方知晓自己也有放弃的可能,那么自己的价值可能会成倍增加。人和人之间,热情是拉近彼此距离的重要纽带,但冷漠同样必不可少。它就像人际交往中的调味剂,能让关系更加有滋有味。高情商的人,正是懂得给自己的共情心放假,懂得让自己的热情更珍稀,才能轻松维系好人际关系。